五常大米的歷史與文化源遠流長,以下是對其歷史與文化的詳細闡述:
一、歷史沿革
起源與早期發展:
五常大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初渤海國時期(約7世紀中葉),當時五常境內已有農民種植水稻。這一時期的種植活動為五常大米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代是五常大米發展的重要階段。乾隆十年(1745年),清政府指派1000戶親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區屯墾戍邊,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征集部分朝鮮族人在五常一帶引河水種稻,所收獲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封為貢米,專送京城,供皇室享用。這一時期,五常大米因其優良的品質逐漸受到皇室的青睞。
皇室貢米時期:
五常大米在清代極受皇室喜愛,被譽為“千年水稻,百年貢米”。慈禧太后更是對其贊譽不絕,多次表示“每餐非此米不可進食”。咸豐四年(1854年),清政府為建立皇室專食貢米的“生產基地”,特以法家文化中的五常為其命名,設立“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此后“五常米,帝王糧”的民諺便廣為流傳。
近現代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五常市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單位產量不斷提高。水稻的栽培技術形成了特有的“五常模式”,并聞名省內外。特別是田永太培育的“稻花香二號”水稻品種的推廣,使得五常大米的品質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1994年,五常大米開始使用國家綠色食品的標志;1995年成為中國僅有的7個大米名牌之一;2001年五常市開始整合稻米資源及品牌;2003年五常大米被設立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3年“五常大米”證明商標被評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二、文化特色
飲食文化:
五常大米以其獨特的口感和香氣成為餐桌上的佳肴。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高檔宴席,五常大米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其軟糯彈牙的口感和淡淡的甜味深受人們喜愛。
農耕文化:
五常大米廠家的種植過程體現了農耕文化的精髓。農民們世代相傳的耕作經驗和智慧使得五常大米得以保持其優良的品質。同時,五常大米的種植也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地域文化:
五常大米作為五常市的金字招牌和東北綠色農業的代表,已經成為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五常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汗水,也代表了中國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綜上所述,五常大米的歷史與文化是豐富而深厚的。它不僅是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瑰寶之一,也是現代人們追求健康、美味生活的重要選擇。